春节的脚步日渐临近,对于辛勤工作的上班族而言,除了期待与家人欢聚一堂、共度佳节之外,最令人心动的莫过于即将到来的或已经到手的年终奖了。2月7日,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买保险,不仅被部分代理人宣传为年终奖的“拯救利器”和“最体面的去处”,也有险企应景地发布了年终奖投资年金保险产品的攻略,更有险企推出具有基本养老金测算、养老计划制定等功能的数字养老规划“神器”。

  年终奖的发放,为自己和家人筑起一道保障之墙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那么,如果用年终奖配置保险,该如何规划?让年终奖“薪上加薪”“越花越多”的储蓄型保险是否为年终奖配置的唯一选择?

  选择方案多样

  随着年终奖的发放,许多职场打工人都在考虑如何合理使用这笔钱。在消费、储蓄、投资等众多选项中,购买保险作为一个稳健且长远的规划,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所有人,年终奖这样用,为自己薪上加薪!”“年终奖这样花,越花越有钱!”“年终奖缩水股市大亏,幸好还有这款靠谱神器!”对于职场人来说,年终奖的一次性和大额特点使得其成为购买保险的理想资金来源。从代理人到险企,纷纷抓住这一契机,对保险进行宣传。

  “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是投资理财的至理名言。在利率下行趋势下,增额终身寿险、分红险等储蓄型保险产品备受关注,这些产品不仅具有保障功能,而且投资门槛低、无募集期限制。以增额终身寿险为例,当前预定利率为3.0%,不仅复利递增,利率也相对较具优势,也能提前锁定收益。分红险的利率分为“保底+浮动”两部分,大多数分红险产品当前的保底利率为2.5%,浮动利率取决于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整体利率能达到4%左右。

  不过,让年终奖“薪上加薪”“越花越多”的储蓄型保险,并非年终奖配置的唯一选择。对于许多职场人来说,长时间的工作和压力可能导致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在配置年终奖时,考虑购买意外险、重疾险和寿险等保障型保险产品也是重要的选择。市面上在售的意外险,保费一年几十元或最多200元,就可以获取上百万的保额;重疾险、寿险这类重要的人身保障项目,保费则相对高一些。

  资深保险经纪人潘伟容表示,在医疗与疾病的保障中,意外险解决因突发意外事故导致的医疗费用问题,同时具有赔付意外原因导致的身故、伤残等赔偿。百万医疗险解决因疾病所造成的重大疾病治疗费用,一场大病的花费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假如没有百万医疗险做风险兜底,很容易让普通人因疾病陷入困境。意外险和百万医疗险都是一年几百块钱就能购买,属于小杠杆大作用的险种。

  “重疾险解决个人因大病后导致的收入中断以及个人病后疗养费用的经济补偿,重疾险与医疗险有所不同,重疾险是一次性给予的额外经济补偿,解决个人与家庭经济困境的险种。定期寿险解决家庭经济支柱因突发事故导致身故,而家庭属于抚养孩子初期、赡养老人阶段,同时背负高额房贷等问题,寿险给予家庭一大笔经济补偿得以渡过困难的阶段。”潘伟容补充表示。

  保障、理财,最先考虑谁

  每位员工的年终奖金额都“各有千秋”,同时,每个人的生活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如何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合理的保险规划,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年终奖的价值,成为每个人都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整体而言,职场人不仅需要根据年终奖的金额大小做出适当的分配,确定需要配置多少金额到保险。险种购买的先后顺序亦需要清晰。

  在业内人士看来,用于保险配置时,务必要摈弃优先“以钱生钱”的投资思维,首先需用于补充家庭成员的人身风险保障。潘伟容表示,每个人对于风险的偏好不一,在配置完健康保障的情况下,建议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类型。假如属于低风险偏好者,建议考虑人寿储蓄险种,假如养老金替代率不高,可以为自己配置养老年金保险。

  潘伟容进一步表示,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配齐意外险、百万医疗险、重疾险、定期寿险四大险种,假如经济比较紧张,可以优先考虑意外险及百万医疗险,配备基础的风险兜底保障,日后随着收入增加的同时增添重疾和定期寿险保障。总之,配置保险需要在自身经济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不能因为盲目追求而让自己陷入缴费困境。

  “熬到了退休,拿到退休金傻眼了”“赶紧测算一下,等我老了能拿多少退休金”……超预期的老龄化速度导致“养老焦虑”在人群中,尤其是年轻人中极速蔓延。那么,如果选择用年终奖储备养老金,让自己的老年生活多一份保障,应注意什么?

  “养老储备就像爬坡一样,越早准备越轻松,越晚准备越吃力。可以选择缴费期长,拉长缴费期限,比如15至20年,年缴或者月缴的形式,这样可以拉大养老储备金额,同时降低缴费压力。”在潘伟容看来,养老建议趁早配置,随着时间的效益,最终产生的养老金额会越多,同时选择终身领取的养老年金保险,保障终身享有现金流,活到老领到老,预防长寿风险。

  为避免走入年终奖配置保险的误区中,有业内人士表示,部分储蓄险在保单持有前期为亏损状态,因此,要评估好自身的资金使用需求,避免早期退保造成资金损失。要对自身的交费能力有一定的认知,因为每年的年终奖数量都不确定,如果选择年交,要充分考虑之后的交费能力,如果年终奖数量较大,可以选择趸交。